踏上北非的那一刻,没想到这里比我想象中更像欧洲。
内容合作 | 微信号:waitan2022
邮箱:tbeducation@daznet.cn
文丨庄晓 编丨KK
教育和每个家庭都息息相关,外滩君也非常有幸和众多家庭交流互动。
就比如Jackie,作为一位青春期女孩的妈妈,她一直希望能为孩子寻找更多教育的可能性。
在看完文章《兼顾成功和公益的清流一代:破局拥挤赛道,年轻人请先保持让自己感动的能力》后,她很快给我们留言,感叹文中提的教育理念虽然有点乌托邦,但还是希望更多人愿意朝着这个方向来思考、去争取。
这也是源于这些年,她实在是见过太多的中国留学孩子了。
展开剩余94%早年在法国留学的时候,Jackie就曾帮着许多中国学生准备英语的标化考试。定居上海时,她还利用过自己的专长帮助艺术留学生准备海外艺术作品集,近年来又涉足艺术疗愈的艺术治疗心理领域。
在目睹许多孩子为追逐名校光环而被迫舍弃个人兴趣与热爱后,Jackie发现如今孩子们的另一个现实困境——
即便叩开精英学校的大门,但在应对GPA 竞争、休学抉择、转学考量等等现实问题上时,孩子们承受的心理压力可能远比升学阶段更为沉重。
Jackie的美国丈夫是一位资深的大学教授,任教学术英语和艺术的课程。他对教育也有着更为纯粹的理解——
“It’d be waste of time to go to college if you don’t even know who you are.(如果你连自己都不了解,上大学就是在浪费时间)。”
比起追逐QS排名的升学,Jackie一家更希望能为女儿找到一个教育的“理想国”,让孩子既能保持个性,又有足够的空间去找到自我、发现自己的热爱。
就这样,外滩君和Jackie一直保持着互动,直到前不久的一天,她忽然发来消息——
终于,他们找到了心中所向的教育“乌托邦”,
然而,让外滩君感到意外的是,这个地方竟位于离上海数千公里之遥的北非摩洛哥。
*下文以Jackie的第一视角叙述
没想到有一天,
我们会在摩洛哥上美高
直到现在,我都还记得初来摩洛哥的第一次访校。在爸爸和校长打了声招呼后,校长就很和蔼地随意拉开椅子,和女儿聊了起来。
刚开始女儿有些紧张,在讨论文学书籍的细节时,女儿起初在书名上有些卡壳,但慢慢地,大家就聊得非常深入。
说起来也比较有趣。因为我女儿长得很稚嫩,外表看起来只有十三十四岁,可他们聊的书本偏偏是大学课堂才会讨论的,所以这样的“反差萌”让校长刚开始有些不相信她真的都读过这些书,直到聊到一些具体情节和文本时,校长才满意地点头。
哪怕知道我们数学基础非常薄弱,校长也同意让我们入学了。我心里也长舒了口气——女儿终于能重返校园有学可上了。
和普通孩子相比,女儿的求学经历算是曲折。在上海小学毕业后,她就一直和我们美国、欧洲来回跑。居无定所的情况下,她的学业全靠homeschool才能勉强维持。
刚开始倒还好,我能教,孩子也肯学。但随着女儿进入青春期,各种学业和社交的问题随之而来。
像学术,尤其是理科的学习,身为家长就很难用老师的权威向她解释一些约定俗成的定理。我女儿曾纠结于正负号的运算,反复去质疑一些基本的公式。连着好几个月,我们都有没有搞定这些基本的运算。孩子崩溃,我也跟着奔溃。
我们也会因为手机的使用发生分歧。当时正是抖音刚开始流行的时候,女儿玩着抖音竟能玩出了几万的粉丝,看着她不停回复留言,我也忍不住会想,万一遇到了网络骗子该怎么办呢?
或许是看着我们母女关系越来越紧张,这些年爸爸也会带着女儿学习。父女俩会买同一本书,共同制定阅读目标,看完一部分就一起聊天、讨论。
有时,爸爸还会把自己在大学教授英美文学的资料和教案带回家,沿着女儿感兴趣的方向深入去学习。可能正是这些积累,让女儿一下就能通过这所美高的校长面试,入学后更是能顺利进入英国文学最高阶的班级学习。
尽管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孩子的学习需求,但我和孩子爸爸都一致认为,女儿需要尽快重返正常的校园生活。
理想很丰满,现实却困难重重。那时我们居住在德国,家附近有一所口碑不错的国际学校,不过该校对入学新生有严格要求:不仅需要能够流利使用德语交流,而且入学等位还要排队等待两到三年。
我们实在等不及了。
在爸爸成功应聘到摩洛哥一所美式的文理学院的教职后,我们也萌发了带女儿来这里学习的想法。
一来,摩洛哥虽说是非洲国家,但距离德国飞行只要两到三个小时,非常方便我们往返欧洲。而且爸爸任教的学校有美系大学认证,女儿可以相对顺利在这所大学“附属”的国际高中就读(学校有不少学生都是这所大学的教职工子女)。
二来,女儿也确实需要专业的教师指导,体验真实的校园生活。这所国际高中不少老师,都有藤校学习和工作的背景,师资力量雄厚。
附近的大学还有很多美欧的交换项目,学生可以花着北非的学费(像我们爸爸所在的这所大学学费一年就一万到两万美金),直接前往美欧学习,相当有性价比。
另外,尽管学校学费超过了当地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,但仍有不少来自非洲极度贫困地区的学生——他们往往需要全村人凑钱才能买得起飞机票。通过学校奖学金,这些家贫志不穷的孩子照样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。他们的励志故事,也能让女儿看到进取的可贵,尽早感受世界多样性的另一面。
因而,哪怕是担心北非硬件基础设施薄弱、要多学法语和阿拉伯语,我们还是说服了女儿,搬来了摩洛哥。
在更像欧洲的北非,
“融入”比想象更容易
踏上北非的那一刻,没想到这里比我想象的更像欧洲。
校园中穿行的老师和孩子们,大多来自世界各个国家;之前西班牙和葡萄牙停电,身处北非的我们也惨遭“牵连”,网络停了有10多小时。
刚开始我们还担心从小在上海长大的女儿会不太习惯,毕竟去德国生活她还思想斗争了很久,但是没过几天,她就喜欢上了摩洛哥的新校园。
更确切地说,是喜欢上了这里的老师和同学。
我们曾一度忧心女儿的数学学习。但很快我发现自己多心了。女儿学校的课程刚完成一轮教学改革,结合AI定位和线上课程+线下教学辅导的模式,让对焦虑数学的孩子,也能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学习。
而且女儿还幸运地遇到了一位德国裔美国籍的数学老师。因为酷爱运动和艺术,这位老师在引导孩子数学的时候,总能巧妙加入艺术素养,还能陪着女儿一起研究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,大大激发了女儿对数学的兴趣。
老师本身也还曾带娃在多个国家“流浪”,对标化考试、国际课程体系都很有经验(包括SAT、AP、IB和A-Level),非常强调用数学的语言来学数学,没过多久,困扰女儿多年的数学学习心结就顺利打开了。
像这样具有多元化背景的老师还有不少。在摩洛哥,我们还结识了不少有着”避世“心态的教授们。尤其是这些年来,一些喜欢做研究的学者,也因为担心研究经费缩减纷纷也来到了北非这个小国。
在这儿工作学习一段日子后,我们愈发觉得这里的教学氛围有些像90年代的美国社区大学,老师们普遍有着学术上纯粹的追求和对教育的情怀。就拿我女儿的数学老师来说,遇到学习热情高涨的学术,他宁可亏本贴钱也会去教,唯一不带的学生,居然还是他自家的孩子。
我们爸爸这几十年多个国家教下来,也觉得这里的同事是与他灵魂契合度最高的伙伴。只要有空,他们几个老师就会聚到一起讨论诗歌文学的话题,我们爸爸也非常享受这种以学交友的氛围。
这里的同学们也非常淳朴。
刚入学时,我们的资料不是很完善。有时作业查收不到,这里的同学都会帮着我女儿去一点点解决。之前女儿对球类运动一直不感兴趣,但大家会主动邀请她加入。运动纯粹的快乐也感染了女儿,以往不太喜欢球类运动的她,也觉得排球放松好玩了。
女儿新认识的几个朋友也不会藏私,总是大大方方地和我女儿分享她们的学习心得和方法总结。甚至还会和我女儿说,“你数学不行,有问题可以随时找我,我来帮你处理。”这些都让我们非常感动。
住过一段时间后我发现,在摩洛哥的生活远比想象中还要平静。
这里的小镇夏天气候也在20℃,周围也有不少旅游资源,离三毛所在的撒哈拉沙漠,也不是很远。
有一次比较好玩,我带国内朋友参观摩洛哥的大学校园。朋友们本着要尊重穆斯林的礼仪都穿了长袖,结果进了校园才发现这里的女生们都穿得非常清凉。
这可能也是一种信息差。摩洛哥本身的文化相当多元,阿拉伯人、北非原住民柏柏尔人、科普特人等多个民族在和谐生活,对外来人群自然也不会有特定的宗教或习俗要求。
真要说的话,可能就是在公开场合买猪肉或是酒水的话要去专卖店,包装不能暴露在公众场所。
最大的挑战可能还是语言。这里官方语言是法语和阿拉伯语,但当地没接受过太多教育的人,只会说当地的马格里布阿拉伯语——一种混合了阿拉伯语、柏柏尔语、西班牙以及法语的复合语言。
为了生活的便利,我也会学当地的语言。像以前买菜,都是有什么买什么,但是现在也会和当地人讨价还价、或者和人家沟通,我要什么部位的肉,是要骨头有还是不带骨头。
熟悉之后,我也发现当地人非常质朴,而且还很是好学。很多摊主会纠正我阿拉伯语的发音,也会请教我一些英语的单词。
现在我们的生活和融入也比想象中来得更快、更轻松,在北非探索的领域是越来越广阔了。
让孩子学习“自我”课题的教育
国内的高中生,不管走体制内路线、还是体制外路线,都会非常忙碌。但在镇上这所美式学校里,我们却很少会感受到这种催着让人长大的劲头。
这里的高中生,一学期只有四门课,每个人选修的课程都不一样。像女儿的课表上,一天也就四堂课:数学、英国文学、视觉艺术、戏剧与表演。每堂课1.5个小时。到了下午3点45分,学校就会准时放学。
女儿的课程表
在升学问题上,学校相对佛系。不会说先去选择是走AP、IB还是A-Level,而是让你不管这些东西,先把精力放在校内学业上。到了GPA3.5分以上,才会鼓励你来选择更进一步的课程。
老师的教学也很宽松。像我们女儿有时候做作业,老师还会在15分的满分基础上再加分。即使不是满分,老师也会因为其他原因加分,所以孩子学习也非常开心。
家长们也“躺平”得彻底。到了放假的时候,大家一窝蜂出去度假,该玩的时候绝不“手软”。
有时,我们学校会请到耶鲁的教授给孩子们指点大学申请的文书。可大家也不会一窝蜂地围上去,反而教授颇是有点像坐了冷板凳——真有爬藤需要,才会请他帮忙指点。
但,这里的家庭们真的对教育不上心吗?
其实也不尽然。
在几个月的观察后,我发现这些看似漫不经心的背后,“等待” 才是核心命题。这里,几乎整个教育体系都愿意把时间花在等待上,等着孩子去寻找自己真正喜欢的到底是什么。
学校虽然一学期只有四门课,但在课后活动上,也是“内卷”得厉害。几乎每个月老师们都有组织各种各样的比赛和活动。
戏高中部教literature/ plays and drama的老师很擅长通过设置场景让学生沉浸式体验、学习和思考文学艺术和语言文化
像艺术老师会带着孩子们去大城市的美术馆、博物馆,甚至飞到欧洲的一些美术馆实地考察。回来后再按照主题,带着孩子们做成不同的收费产品,摆着地摊来筹措善款。最后再来购买必需的物资捐捐出去。
这些费力不讨好的活动,也让我感觉到,老师们是真的想实实在在带着孩子们去改变一些东西。
学校和家长们相信,只有孩子们自己感兴趣了,学习才会有意义,而他们也愿意等待孩子,一步步打牢学术根基。
我女儿的好朋友,今年刚刚高中毕业,顺利申请到了UCB的Offer。但她并不打算直接去美国读书,而是先在摩洛哥的大学继续完善专业知识基础,再准备转学美国进一步深造。她的家长也非常支持孩子的想法。
在这种氛围的激发下,一旦孩子想学了,努力的孩子也会非常努力。三点半放学后,在图书馆自习泡到半夜三更也是常有的事情。
这时,作为教职工子弟学校的优势也体现出来了——如果高中的课程开始不能满足需求,学生也可以借助隔壁的一体化大学资源来进一步学习。
你会感觉这里的时间,仿佛和外面是不一样的。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是非常慢速的,但是同为网络时代的他们,在网上又是同频的。
慢慢地,我也发现在这个更加宽松的环境里,女儿变得更敢于表达了。原先她生怕自己的回答不专业而憋在心里,但现在不管对还是错,她都会主动找老师讨论,甚至还会回家拉着爸爸接着说。
她好像一下卸掉了学业的焦虑,更单纯地做自己,探索以自己为课题的这条路,到底能不能走通。
尾声
最近,女儿考入了摩洛哥的国家辩论队,也顺利成章加入到学校的校辩论队来。
学生们参加辩论赛
这里真心想夸一下我们校辩论队的老师,他曾经在包括Cambridge、UCB和UCLA等多所英美名校当辩论赛的教练和评委,曾拿了英文、法语、阿拉伯语的辩论全满贯。
从小家境优越的他,早早和家人移民到了欧洲,但如今又带着满满的诚意回到摩洛哥,义务辅导本地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学习,希望能提升家乡的教育水平。
女儿的辩论学习选题
我女儿入队后,思辨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。借此机会,我也和他们的辩论队队长聊了聊。
这个16岁的摩洛哥小女孩,在学习上也非常积极,几乎一有机会,就会主动来找我们的爸爸(因为我们爸爸是美国人)来讨论美国教育制度的问题、以及各种文化背景下的医疗系统。
能明显感觉到,这些优秀的孩子们非常努力地在吸收外面世界的优点,也有很强的使命感想要去改变自己所在的环境,想要吸收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,也想规避发展过程中踩过的各种坑。
在他们的带动下,女儿每天都过得充实和快乐,以前各种学习的“拖延病”也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。我也很高兴能和女儿一起,来见证这群优秀孩子为了梦想而不断努力的人生故事。
也许我们的经历比较难以复制,但是我也希望我的分享,能给大家带来不同的视角,看到在这个世界上,教育也有另一种可能。
发布于:北京市盛康优配-正规炒股配资知识网-配资正规炒股配资门户-短线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