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上掉下来的不一定是馅饼,很有可能是陷阱。
那么,遇到"天上掉馅饼"的事情时,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?
《资治通鉴》中,汉文帝刘恒给了我们上了一堂处世智慧课。
公元前 180 年,陈平、周勃等功勋集团诛灭了吕氏集团。局势稳定下来之后,大家最终商定:由代王刘恒继位为帝,并派出使者邀请代王刘恒入京。
天上突然掉下这么大的一个"馅饼",刘恒心里也犹豫,不知道该不该接受。
于是,他向身边的大臣们请教。
郎中令张武说:"朝堂上的那些大臣,都是当年高祖时期的大将,一个个精通兵法、心思缜密,懂得谋略。他们恐怕不会满足于眼前的富贵,只是因为畏惧高祖和吕太后的威严才暂时安分。如今吕氏已经被诛灭,他们又在京师大开杀戒,想把代王您也忽悠过去,实在让人难以信任。希望大王您称病不要前去,不要落入他们的陷阱,我们可以静观其变。"
大家的意见大致相同,都不希望刘恒冒险前往长安。
但是,这时,宋昌站出来反对,他说:
你们说的都不对。为什么呢?有这么几点原因:
第一,当年秦朝灭亡后,天下群雄并起,诸侯豪杰无数,称王的无数,但最终天下还是归于刘家,大家早就已经没有这个年头了;
第二,高祖分封子弟,割地为王,各诸侯势力交错,相互牵制,局势已经稳如磐石,没有人能够再起来对抗;
第三,汉王朝建立以来,废除了秦朝的苛政,广施恩德,百姓安居乐业,生活安定,这样一来,少数人很难再煽动起动乱。
况且,吕太后当政时,虽然把诸吕分封为王,独断专权,但太尉只凭一个符节到京城一声号令,所有士兵就左臂袒露,背叛吕氏,支持刘氏,最终消灭了吕氏集团。
这正是上天的恩赐,不是人力所能为。
现在,大臣们虽然有叛乱的心思,但百姓并不愿意跟随他们。就凭他们那点人马,怎么可能统一朝堂意见?
如今朝堂内部有朱虚侯刘章、东牟侯刘兴居等宗室大臣,外部又有吴、楚、淮阳、琅邪、齐等强大的宗室诸侯国,这些大臣,想必也不敢有其他念头。
现在,高祖的儿子只剩下淮南王和大王您两位,而大王您年纪更长,天下人也都知道您的贤明,所以大臣们顺应民心,迎立您为皇帝,大王,您不必再有疑虑!"
宋昌说得有没有道理?
非常有道理!
分析得头头是道,可以说是洞悉局势。
但是,即便如此,刘恒依然没有下定决心。
刘恒犹豫不决,把这事告诉了老娘薄太后。
薄太后得知此事后,特意找来算卦的占卜,结果是大吉之兆。
最终,刘恒决定派出太后的弟弟,也就是他的舅舅薄昭,前往长安面见周勃。
周勃等人将事情的原委详细告知薄昭,薄昭回来后向刘恒禀报,表示此事可信,无需再怀疑。
刘恒这才笑着对宋昌说:"果然跟您说的一样。"
面对天上掉下的馅饼,究竟是福是祸,一时难以判断。
那么,该如何应对呢?刘恒的处理思路,非常值得我们学习。
一,不要冲动,要理智面对。
当你无法判断眼前是馅饼,还是陷阱时,首先要冷静下来,仔细思考这件事的利弊,以及和自己的关系。
先把事情搞清楚,想明白,再谋好退路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
千万不要一时冲动,脑子一热就贸然行动。
二,听一听周围人的意见。
当然,周围人的意见未必一致。
大多数人的建议可能更稳妥,但是,也有可能让你错失良机;少数人的意见或许更激进,但是,也可能让你抓住千载难逢的机会。
就像刘恒的大臣们,大多数人想稳妥点,不要冒险,但是,宋昌很睿智,洞悉时势。
这不是稳妥不稳妥的问题,刘恒不愿意当皇帝,功勋集团还有其他人选,不是非他不可,所以,刘恒必须尽快做出决策。
那么,到底该听谁的,这需要你自己心里有数。
三,安排亲近的人,先确认再行动。
刘恒当年没有冲动行事,而是保持理智。
他既没有完全听从大臣们以稳妥为主的建议,也没有采纳宋昌的激进意见,直接前往长安,而是派出了自己的舅舅——一个值得信任、绝对可靠的人去探听消息。
等到薄昭把周勃等人的真实意图带回来后,刘恒才相信他们确实是想拥戴他为帝,这才放下心来。
你看,成大事的人,没有一个是冲动的。
越到关键时刻,越要保持理智,就像刘恒一样。
你知道刘恒当时才多大吗?
那一年他才 23 岁,放在现在也就是刚刚大学毕业的年纪。
一个 23 岁的年轻人,已经稳重得像个老江湖了。
刘恒也告诉我们,想要成就大事的人,身上往往具备三个特点:心思重,城府深,做事稳。
你觉得是这样吗?
那么,刘恒真的就这么信了吗?没有!
刘恒还是没有真的相信周勃等人,在即将到达长安之前,他还做了一件事,这个细节,足以让我们看出刘恒的段位!
我们回头再继续讲。
观看更多《资治通鉴》解读内容,欢迎订阅我的专栏,为你解读《资治通鉴》中的领导智慧和成事之道。(后台回复:专栏)
煮酒论英雄,读史通谋略。
关注我,每天为你分享读史感悟。
盛康优配-正规炒股配资知识网-配资正规炒股配资门户-短线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