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当前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,许多企业正面临增长的挑战,甚至感到在巨头面前难以找到突破口。
根据克里斯坦森教授在《创新者的窘境》中的著名研究,有近三分之二的企业最终因固守主流价值网而陷入困境。但那些一开始就选择"边缘价值网"的企业,成功率高达 37%,而你要知道,创业的平均成功率才 10%。
这提示我们,对竞争的传统认知早需要更新了。真正的竞争,并非限于产品或技术的单一较量,实际上是不同"价值网"之间的较量。企业有时候并非败给外部对手,而是败给自己早已僵化的价值网。
混沌学园创始人李善友教授,结合十年创新研究的精髓,带来了全新课程《为竞争建模》。教授发现,颠覆,并非是单一要素的创新,而是"原生技术"与"原生市场"的有效组合。
混沌君旁听了课程,替你总结了李善友教授传授的"创新三阶法",再结合克里斯坦森教授的"技术 - 市场"二维模型,告诉你如何精准定位和创新公司价值网。无论你是面临增长极限点,急需布局第二曲线的高管,还是负责突破业务但受困组织依赖的中层领导者,又或是试图通过错位竞争颠覆行业的早期创新者,都将大有所获。"创新三阶法"的顺序,是先建模型,再找单点,最后才是刷理念,所以,我们的课程会先说建模,再回到一阶找单点。
扫码报名
观看本课程和 600 + 主题课
建模型(2 阶):
认知就是建模
我们讲认知的时候,有一句话非常重要:认知就是建模。
无论是感性认知还是理性认知,本质上我们都是在为世界建模。感性,是用眼耳鼻舌身去感受这个世界;理性,是用逻辑思维为世界建模。不管是哪种方式,它们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点:我们都在试图用某种模型理解这个世界。
建模这个概念听起来有些虚,但一旦我们用它来作为认知的"抓手",认知这件事就有了形状,有了方法,就有了可以落地的操作路径。
接下来我们再谈创新。在混沌,我们重新定义了创新:创新,不是把原有的要素重新组合,而是模型的变革。
传统的理解是,创新发生在一楼,是底层要素的打散重组。但我们认为,真正的创新在二楼——是逻辑结构的变化,是模型的改变。
所以我们说,创新就是模型的变革。在混沌体系里,我们讲的是"认知型创新",而"建模"正是把认知和创新连接在一起的那个关键点。
模型变革,也就是创新本身。你会发现,真正的创新不是在一楼做功能堆叠,而是从二楼出发,通过结构逻辑来引领方向。
但问题也随之而来:我们创业者每天都在一线打仗,面对的都是现实世界的现象,怎么可能天天去搞什么哲学建模呢?
这正是我们要讲的:如何极简建模。
摩托罗拉中文手机之父、孔毅先生说了一句特别精辟的话:"任何一个领域里,最关键的关键词,不会超过七个。"
什么意思?再复杂的知识体系,其实真正支撑它的核心关键词是极少数的。多于七个就可能是多余的。这就是奥卡姆剃刀原则:用更少的元素解释更多的现象。
两步极简建模法
基于这个原则,我们提出了一个极简建模法,只有两步,非常简单,但极其有效:
第一步:找到最少的关键词。控制在两个最好,最多不超过七个。关键词是认知世界的起点,是我们对事物建模的"构件"。
第二步:把关键词之间的关系结构化。这些关键词之间不是孤立的,它们之间是有结构、有张力的。我们要做的是,把这种结构"画"出来,表达成一个二维模型。比如技术 × 市场,就是最常见的一种维度组合。
很多人听到"二维"就想到象限图,但这里要提醒你——建模不是象限图。象限图只是一个分类工具,而真正的二维建模,是你把两个关键维度组合成一个"结构性认知"的过程。
不是对世界做分类,而是对世界进行结构提炼和趋势预判。
我们建模型,不是为了画图好看,而是为了在混沌中看清"势"——看清我们在系统中的位置,看清未来的演化方向。
所以请记住这两句话:认知就是建模,创新就是模型的变革。
这是我们整个体系的起点,是理解后续所有内容的基础。
找单点(1 阶):
聚焦边缘,寻找破局点
我们在讲"创新三阶法"的时候,强调的顺序是:先建模型,再找单点,最后才是刷理念。这个顺序非常重要。
现实中,大多数人一上来就直接去找用户痛点,想用产品去满足它,结果很多时候"看起来对、做起来错"。为什么?因为你跳过了结构认知,没有先建模型。你看到的点,可能只是表象,甚至是伪命题。
所以我们说,找单点的前提,是你已经建好了模型,有了认知的支架,否则你找到的不是"突破口",而是"撞墙点"。
创新的第一步,不是"大产品",而是"小单点"
什么是单点?单点就是产品的最小识别单元,就像原子一样,是结构中最能破局的一颗"引爆点"。
你不是一开始就做出一个宏大的系统,而是找到那个小而聚焦的点:一个微场景、一类边缘用户、一个被忽略的需求。
这些微小、不起眼、看似"穷酸"的地方,恰恰可能是未来主流的萌芽。
第二曲线,要从新兴价值网里去找
我们要学会在边缘场景、边缘人群、边缘需求里,寻找创新的切口。真正能撬动系统的,不在主流,而在边缘。
为什么?因为主流已经高度结构化了,路径清晰、规则稳固,而边缘恰恰是结构松动、逻辑未定的区域,是不确定性聚集的地方。你想创造非连续性突破,必须从这些还没被定义、还没有"标准答案"的地方入手。
我们都说要找"第二曲线",但请注意,第二曲线不等于做个新产品。你做一个与原来不同的产品,不叫第二曲线,那只是多元化。
真正的第二曲线,是你进入了一个新价值网,是换了一个土壤,而不是换个种子继续种。
这个新价值网来自哪里?来自破坏性技术 × 边缘市场的组合。这是一个"巨头看不上,多数人看不懂"的地方,但一旦你切进去,未来它有可能反转成新的主流。
为什么选边缘,是一场逆势决策
边缘市场毛利低、风险高,大家一看就害怕。
作为一个新晋企业,如果你跟巨头竞争,你会选择哪个价值网呢?第一选择就是一个已知的价值网。但是巨头在去跟他去竞争,巨头进不去,但是存在什么风险呢?
克里斯坦森教授的《创新者的窘境》里有一个研究,说现实世界里三分之二的人选择进入成熟价值网去跟巨头去竞争。因为有一个巨大的好处就是一致。只有三分之二一的人会进到一个边缘价值观里面去。但是成功率有多高呢?
这个数据是有的:进到主流价值网去跟巨头正面进攻的成功率 6%。
但是如果你率先进到一个新兴价值网,做破坏性创新,你的成功率会高达 37%。这是另外一种道路选择的六倍之高。这就是上帝开给创新者的一个机会窗口。
刷理念(3 阶):
用心性跃迁重启认知操作系统
在我们讲"认知三阶跃迁"的体系里,前两阶分别是感性归纳和理性演绎。而到第三阶,我们就不再靠模型、结构或逻辑推理了,而是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空间——意识频率层面。这个阶段的认知方式,暂时我们称之为"心性"。
我们特意不用"认知升级"这个词,而用"认知跃迁"。因为这不是逐级加法,而是一次质变,就像量子跃迁那样,要么过去了,要么永远卡在原位。
三阶不是结构化思维,而是意识频率的跃迁。
第一阶是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经验总结,你用眼耳鼻舌身去感知世界。第二阶是我们通过逻辑模型去演绎世界。到了第三阶,这一切都无法再承载,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更本源的东西——意识的频率状态。
我们不是在模型上操作,而是在意识操作系统本身上跃迁。
你会感觉到,很多过去无法解释的直觉、创造力、顿悟、使命感,它们并不来自于知识,而是来自于某种更高频的心流状态(flow)。它们无法被脑子"想出来",却真实地在推动你。
商业的第三阶是从价值清晰到使命驱动。我们很多人做企业,第一阶段靠产品,第二阶段靠价值;而到了第三阶段,就开始进入一种全新的驱动机制——使命感。
注意,这里的"使命"不是一个写在墙上的口号,不是我们"想出来"的目标,而是你从心底涌现出来的一种"神圣理念"。它是你从本体中获得的、你必须去完成的、你无法忽视的存在。
你甚至会觉得,它不是你选择了它,而是它选择了你。
理念不是虚词,而是驱动战略的"本源之火"。
可能你会说:"理念太虚了,而我是做生意的。"但我们必须看到——认知的高度决定你能进入的世界的大小。
三阶的心性认知,会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大的系统边界,也会让你用全新的方式去理解"增长""战略""组织""竞争"这些商业概念。
这个世界变大了,你的空间也就跟着变大了。所以,理念不是空谈,它是驱动你所有战略选择的底层代码。
如果你不刷理念,你的认知系统就会卡在原地,组织就会陷入机械循环,永远无法实现飞跃。
这一阶也许并不是所有企业此刻都需要,但当你发展到某个阶段,你会知道,你已经准备好"上三楼"了。
我们在三阶讲的,不是操作方法,而是心性的能量源头。它是我们重启认知系统、穿越已知边界、进入"更大世界"的入口。
为竞争建模的两大方法论
从模型走向执行落地
以下为课程课件中部分建模办法示例,学习完整课程掌握更多建模办法:
学习完整课程掌握更多建模办法
混沌君结语
最大的胜利,不是你把巨头干趴下,而是你亲手打造的价值网,像潮水一样,悄悄就把旧秩序给淹没了,取而代之。
这背后,是企业认知的一次大跃迁。我们教你"建模型",这可不是纸上谈兵,它是帮你重新看清世界,重塑创新的底层逻辑。
就像前面说的,"认知就是建模",你用它来给世界画张图,而"创新就是模型的变革",它不是小打小闹,是从根儿上变!
接着,我们教你"找单点",这不是让你盲目追"更好"。而是要你像去那些不起眼的角落,找到看似"低端"却潜力无限的"边缘技术"和"边缘市场"。在那里,你挖到了被主流忽视的"破局点",点燃破坏性创新的第一把火。它能吸引那些被忽视的边缘人群,甚至催生出全新的用户。
最后,我们讲"刷理念",它指引你,别满足小打小闹的成功,要持续推动供给侧升级。让你的"破坏性技术"不断进化,最终服务更广阔的大众市场。
要记住,"技术进步的速度,通常会超过市场需要的速度"。这个规律告诉你,从低端切入,完成性能超越,绝不是痴人说梦。这背后是价值网的变化。
直到你的新兴价值网,彻底成为新的主流,完成对旧秩序的颠覆。
盛康优配-正规炒股配资知识网-配资正规炒股配资门户-短线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